3月21日下午,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牧教授应教务处邀请走进我院“美育大讲堂”,在希望大道校区润美楼报告厅作题为《中国古代工艺中的龙文化及其传承》的专题讲座,介绍了中国古代龙形象的演变历程及其在工艺美术、音乐礼仪、神话传说中的多元内涵,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。
龙形溯源:从鱼纹到神兽的千年蜕变
讲座伊始,李牧从中国古代龙形象的演变切入。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“鱼龙混杂”纹饰,到红山文化的蛇躯龙形,再到马家窑文化的大鲵造型,生动揭示了龙形象从原始图腾向复合神兽演变的轨迹。他特别指出,早期龙纹多取材于自然生物特征,如鳄鱼之足、鲵鱼之躯,体现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融合智慧。
礼乐文明:鼍鼓夔声中的龙之魂魄
讲座中,李牧重点解析了龙与古代礼乐制度的深刻关联。通过展示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“天下第一鼍鼓”、商代青铜夔鼓等珍贵文物,结合《诗经》、《山海经》等典籍记载,还原了龙鼓在祭祀、战争中的神圣功能。他特别提到,《黄帝内传》所载“夔牛皮鼓威慑天下”的传说,以及《周礼》中“六鼓四金”的礼乐规制,展现了龙纹器物在中国古代社会秩序构建中的独特地位。
神话解码:夔兽之谜与龙生九子的文化密码
针对“夔一足”“囚牛听乐”等经典神话,李牧援引《国语》《吕氏春秋》等文献,剖析了夔从神兽到音乐象征的演变过程。他结合山东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姿、故宫博物院藏龙虎四环铜鼓座等实物,阐释了龙纹装饰在器物中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统一。此外,“龙生九子”各司其职的传说,更折射出中华文化中“和而不同”的哲学思想。
古今对话:龙文化的当代启示
讲座尾声,李牧强调,龙作为中华文明的图腾符号,其生命力源于不断吸纳多元文化元素的包容性。从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到明清皇权的至高象征,龙的形象始终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追求。他呼吁当代青年设计师在创新表达中传承龙文化的精髓,让传统符号焕发时代光彩。
在现场互动环节,李牧就“龙纹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”“非遗技艺保护”等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本次讲座由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军主持,教务处副处长周天池及各学院近三百名师生一同聆听讲座。
李牧,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入选江苏省“333工程”第三层次人才,江苏民间文艺研究中心秘书长、江苏省民俗学会理事、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、南京市民间文学研究会会长。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,当代艺术与人类学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