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行走中溯源红色印记,于创作里描绘精神图谱——设计艺术学院开展“写生路上的思政课”教育教学实践活动

作者:顾清 编辑:顾清 审核:刘荣 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22日 点击数:

10月20日,设计艺术学院组织2024级环境设计专业82名学生赴太行山开展艺术写生实践。依托当地红色资源,师生在红旗渠畔开展了一堂“课程思政”与“思政课程”深度融合的特殊思政课。

顾清作为该专业辅导员兼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,在红旗渠纪念馆为学生讲解红旗渠精神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深刻内涵,讲述了林县人民在困难时期用一锤一铲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凿出"人工天河"的感人故事,阐释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。环艺专业系主任徐丹结合太行山独特地貌,指导学生捕捉山石纹理、村落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,用线条和色彩凸显红旗渠的历史厚重感,强调写生不仅要记录表象,更要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。学生们认真聆听,用心感悟,在艺术的熏陶中接受思想的洗礼。

随后,师生历时3个多小时沿着红旗渠步道实地参观,在行走中感受这条"人工天河"的宏伟壮观。在青年洞前,顾清为学生讲述了当年300名青年突击队奋战17个月的感人故事;在虎口崖旁,师生共同重温了林县人民不认命、不服输、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。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当年建设者们在悬崖绝壁上留下的凿痕,亲手触摸了那些见证历史的石块,深刻体会到了"十万大军战太行"的艰辛与伟大。他们被深深震撼,纷纷表示要将红旗渠精神融入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,用实际行动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,用优秀作品回馈社会、服务人民。

行走结束,学生们用画笔记录下红旗渠的壮美景色,描绘出建设者们的奋斗精神。B环艺241班陈劭泽《渠水映初心》以红旗渠蜿蜒的渠段为画面,用厚重笔触描绘石壁上的水流与远处太行山轮廓,融入晨光色调,展现红旗渠的壮阔与生机。B环艺242班王慧截取截取建设者凿岩的历史场景创作《匠魂》,以写实手法刻画人物坚毅神情与粗糙双手,还原奋斗印记。D环艺241班葛怡涵《廊桥观渠》聚焦红旗渠廊桥局部,将建筑结构与渠水流动感结合,用细腻线条展现工程智慧与自然之美。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思考,每一笔色彩都饱含着对奋斗者的崇敬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。

此次"写生路上的思政课"是设计艺术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“课程思政”与“思政课程”协同育人的一次生动实践。设计艺术学院持续打造“艺术+思政”教育教学品牌活动,通过推动“美育”与“思政”的深度融合,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,不断厚植家国情怀、强化责任担当,将红色元素融入艺术创作,用设计语言讲述中国故事,切实彰显新时代艺术教育的价值追求。